油糕是陕西关中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特色小吃,是使用油炸的一种糕点,呈椭圆形状,馅一般是红糖或者白糖,油糕吃起来既甜又软绵,陕北民歌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》中对此就有生动的描述。油糕色泽金黄,细腻柔软,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,属纯天然绿色食品。 油糕又有多个不同的制作工艺,泡泡油糕也属于油糕的一种,泡泡油糕在西安古城和其他城市,成为中外宾客同声赞扬的上乘美点。
历史起源:
公元618年,唐王朝建立以后,先后在今三原县的北部原区兴建了开国皇帝李渊以及敬宗李湛、武宗李炎等帝王的宏大陵园,即献陵、庄陵、端陵。于是三原的北部原区便成了唐王室巡拜陵、从事狩猎的重要场所,经常是帝王御驾前往,王公大臣们的活动也甚为频繁,以致路上行人常年络绎不绝。这条道路上有个村子距京城长安和原区均不远,便成了皇家往返休息的重要场所,人称"王店"。这个村也成了达官显贵、商贾富户常来常往的地方,随之兴起了物资交流、集市贸易,王店也成了兴旺繁华的"王店集"。
泡泡油糕据传说,在"王店集"上有一个专门制作油糕的小吃店,制成的油糕外皮起泡、酥松润滑、馅软甜香,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。有一天,被前往北原狩猎的唐太宗李世民所尝,连连赞道"好、好、好,见风消"。对泡泡油糕赞不绝口,并将其作为宫迁食品。于是该店的名声大振,生意非常兴隆,小吃店经营的油糕也得以广泛流传。唐中宗在位时,宫廷中有一种制度,即大臣初拜官或升迁,照例要献食于天子,名叫"烧尾"。烧尾是指神话传说中"鱼龙变化"的故事,凡是有跃上龙门的鲤鱼,必有天火(雷电)把它的尾巴烧掉,才能成为真正的龙。大臣们为了献媚取宠,向"真龙天子"进宴,当然就叫做烧尾了。唐景德镇龙二年(公元708年),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后,宴请中宗皇帝的"烧尾宴"中,有一款名点叫"见风消"就是泡泡油糕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改进和提高,已是轻如白纱,薄如蝉民办,入口即消,真是巧夺天工。经过历代相传至今,泡泡油糕久盛不衰。
制作方法:
1.锅内加入800克水,烧开后加入熟猪油,搅匀后加入面粉,用小火加热,将油、面用勺子搅匀,面烫透后取出,放案板上晾凉,加凉开水250克,分数次加入面中,反复揉搓至均匀,饧放。
2.白糖、黄桂酱、玫瑰酱、核桃仁、熟面粉混合搅拌均匀成馅。
3.烫面团分成小剂,按成皮,包入糖馅,收口后按成扁圆形。
4.平底锅放入花生油烧热,放入糕坯,待油糕冒出气泡时,推至锅边,炸2-3分钟熟透即成。